近期,伴随电视剧《虎妈猫爸》的热播,类似学区房、兴趣班、隔代教育等很多老生常谈的教育话题,又一次不拘小节地蹿出来,毫不留情地刺激大家这类做父母的小小玻璃心。
我还是挺喜欢赵薇演的那个老虎母亲的。他们那一大伙子,仿佛只有她这个妈妈的现实感还算正常,可以清醒地认识到“孩子子不能一直活在童话里”,因此,我也真心感觉由她一人承担起“虎妈”的责任好不容易。
至于她唯一的糊涂之处,就是迟迟等到孩子快要上小学的时候,才意识到他们需要来自己家里长的管教,不应该一直生活在过度宠溺他们的爷爷奶奶身边。好像,假如没学校课业方面的需要,大家的孩子在成长道路上,就仅只需吃得好、睡得香,有人伺候陪着玩这么简单。
日常如此的母亲其实不少。
或许在这类虎妈看来,养育孩子,就像是制作一份蔬菜沙拉,临到端上桌子之前,认真检查一番,缺了黄瓜我就加黄瓜,少了生菜我就去买生菜,非常简单。同样的道理,上学之前的这几年,爷爷奶奶太娇惯,也没什么太大的关系,缺少规矩,下面有我教育他遵守规矩,不喜欢学习,下面有我需要他认真学习。
只可惜大家的孩子不是蔬菜沙拉,沙拉里的黄瓜和生菜,先放什么后放什么当然都没那些问题。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讲,爱和管教,最好还是不要在截然分开的两个时间段,由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来分别进行最好。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虎妈把孩子接回自己家,从刷牙洗脸的这类小事开始培养小公主的自立能力。这个目的无疑是正确的,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掌握自己刷牙——但,相对于把孩子一个人关在卫生间里痛哭流涕,不刷牙就坚决不放出来的这种“办法”,我更推崇在他两岁的时候,让他躺在母亲的大腿上,让母亲一边握住他的小手,一边唱着刷牙的儿歌,两个人在一块嘻嘻哈哈地不那样生硬地进行。
我的意思是说,假如孩子可以在同意管教的同时,感觉到温顺和疼爱,他们的内心也就更容易把外面的规范,内化成自我需要的一部分,就能不至于活得太过分裂。
日常见过不少日子过得不太愉快的青年,他们身上有一个一同的特征,就是非常难发现工作中的乐趣。好像工作对他们来讲,只是为了获得用来买面包的那点儿报酬。枯燥无味的工作和美好的个生活活之间,只是一种十分极端的对立,就像他们过去成长的家庭之中,管教和关爱是完全来自紧急对立的母亲和奶奶。
如此写,是否会吓坏那些还没把孩子接回家的虎妈?
我是真的期望能吓到她们一点点,让她们提早把孩子接回我们的家里。毕竟大家的孩子,在进入小学之前,除去古诗、英语、钢琴、舞蹈、珠心算这类专长以外,还需要在爸爸妈妈身边生活,渐渐掌握不少更常见也更要紧的东西,譬如如何做一个女生/男生?如何表达愿望和请求帮助?如何忍受暂时的被限制和被冷落?
另外,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,跟刚刚接手孩子教育的虎妈们推荐:大概,你在这个小朋友身上,看到某些“不应该”出目前他这个年龄的缺点和问题。就像剧中的虎妈一样,发现5岁的女儿还像个两岁的小屁孩一样不会自己刷牙。
在这种时候,请你对自己和孩子都多多保留一分耐心。毕竟,大概,在这个孩子两岁到5岁的时间里,他身边的确无人帮助过他掌握刷牙。简单地说,在刷牙这件具体的小事上,他的确还停留在一个两岁小朋友的心智水平上。
所以呢?大家大家都不会对着一个只有两岁的不会刷牙的孩子大发雷霆,是否?
儿童的身心进步,本身就不是一个完全一致的过程。小学校园里,我见过不少会做小数乘法的大孩子,只不过由于不会自己系鞋带,就一直只穿松紧口的运动鞋——他们的手指训练极少啊!同样的道理,不要以为5岁的孩子,就肯定能把所有在5岁应该会做的事情都做得特别好。可能,他只不过把原本可以训练自己刷牙、吃饭、系鞋带的时间,都用在前往专长班的路上了。